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北京市教委7日發(fā)布新高考方案,這一重磅消息將對北京的中學課堂產生深遠影響。從2020年起,北京考生的高考成績將分為可能會考與選考科目兩部分。這意味著,沿用多年的“文理分科”制度將取消,孩子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部分診斷科目。
變化一:診斷科目從“可能會考”到“選考”
《北京市關于深化診斷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簡稱“方案”)7日正式發(fā)布。此次改革,增加孩子的選擇權,讓孩子可以選擇一半的診斷科目。對于大部分考生來說,這意味著可以“揚長避短”更好地展現自己實力。
根據新高考方案,孩子高考成績由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tǒng)一高考成績和選考的3門學業(yè)水平診斷等級性診斷科目成績構成,即“3+3”模式。這一模式下,孩子不再分文理科,3門可能會考科目助力能力150分,3門選考科目每門科目助力能力100分,高考總分助力能力值為750分。
北京工業(yè)大學招生辦副主任蘭勁華分析,在高中和大學實現人才培養(yǎng)的連續(xù)性方面,“3+3”模式的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具有支撐和保障作用。這一方案引導高中孩子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有側重地投入更多時間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改變當下高考生在專業(yè)選擇時的盲目和跟風。
變化二:增設高中學業(yè)水平診斷
從2017年起,北京新高一孩子將開始實施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診斷,共包括13門。這一診斷將取代過去的會考,成為檢驗孩子高中階段學業(yè)基本水平的方法。這13門診斷中,語文、數學、外語,體育與健康、藝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7門僅設合格性診斷,成績?yōu)?ldquo;合格”與“不合格”。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6門科目可以成為高考選考科目,設合格性和等級性診斷。
從2020年起,綜合素質評價將納入高校錄取參考。綜合素質評價采取電子檔案的方式,記錄孩子日常成長,包括孩子的思想道德、學業(yè)成就、身心健康、審美素養(yǎng)、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和個性發(fā)展等方面的情況,為高等學校選擇孩子提供參考。
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綜合素質評價側重日常表現,為學校改進教育教學、家長引導孩子提高綜合素質提供參考,為孩子和家長選擇適宜于孩子發(fā)展的學校、專業(yè),以及新生入學后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提供參考。
變化三:告別“啞巴英語” 聽力將采取“機考”
改革方案提出,從2017年起北京高考英語聽力將與統(tǒng)考筆試分離,采用機化診斷。英語聽力一年兩次診斷,取較高成績與筆試成績一同組成英語科目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此外,從2021年起,英語將增加口語診斷,口語加聽力診斷共計50分。
此前,社會上一度流傳著未來高招錄取中英語將被降低權重的說法。“方案”明確了英語學科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對聽力、口語診斷的強調,也讓師生們意識到,必須堅持訓練孩子的聽力和口語,杜絕過去死記硬背,對付診斷的“啞巴英語”。
北京市先進六六中學英語特級教師趙盈認為,新高考方案加大了對孩子聽力和口語考查的力度,進一步強調考查英語的實用性,為孩子下一步的語言發(fā)展打好了口語基礎。教師必須讓孩子平時多讀書、增加閱讀量,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應用能力。
變化四:推進平行志愿 高校招生不僅看總分
根據“方案”,從2017年起,將本科二批與本科三批合并為本科二批。待條件成熟,將本科一批與本科二批合并為本科普通批。
從2015年起,北京高考本科志愿和單考單招志愿填報時間已從考前填報,調整為考后知分填報。按照“分數優(yōu)先、遵循志愿”的原則進行投檔,將本科一、二、三批次志愿調整為大平行方式。一些特殊類型招生將設置單獨志愿,如高校自主招生、高水平藝術團和高水平運動隊等考生,安排在本科優(yōu)先批次錄取結束后本科一批錄取開始前進行。
今后,高校招生時不僅要看考生的總分,還要規(guī)定考生選考科目。每年,高校將根據專業(yè)(類)自主提出選考科目范圍,但較多不超過3門,優(yōu)先向社會公布?忌鷿M足選考科目其中任何1門,即符合報考條件。對于沒有提出選考科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考生在報考該校時無科目限制。
變化五:逐步取消加分項目 推進農村專項招生計劃
近年來,北京已大幅減少、嚴格控制高考加分項目。從2015年起,北京已經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市三好孩子、市優(yōu)秀孩子干部加分項目。
本次發(fā)布的改革方案進一步明確,2015、2016年少數民族考生加5分投檔,僅適用于北京市屬高校招生錄取。從2017年起,少數民族考生加分范圍調整為“從邊疆、山區(qū)、牧區(qū)、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在高中教育階段轉學到本市的少數民族考生”,加分分值為5分,僅適用于北京市屬高校招生錄取。
此外,向遠郊區(qū)傾斜的“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yǎng)計劃”,北京市屬高校與在京中央高校、海外境外知名高校聯合培養(yǎng)孩子的“外培”計劃,以及農村專項招生計劃將繼續(xù)深入推進,多項改革舉措確保高考實現全過程公平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