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上海

課程咨詢: 400-810-2680

預約高中1對1精品課程(面授/在線),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求 馬上報名↓

獲取驗證碼

請選擇城市

  • 上海

請選擇意向校區(qū)

請選擇年級

請選擇科目

立即體驗
當前位置:北京學而思1對1 > 高中教育 > 高中歷史 > 正文
內容頁banner-1對1體驗

高一歷史上冊會考知識總結

2018-05-16 08:06:53  來源:網絡整理

  高一歷史上冊會考知識總結!歷史它作為一門學科,它不僅具有學科自身的體系和廣泛的包容性,它還包括了人、社會以及自然的關系,而且它還涵蓋了政治、經濟、以及國際關系和社會的風俗。下面是愛智康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歷史上冊會考知識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先進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1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zhí)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后期王權衰弱,春秋戰(zhàn)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zhàn)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征: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zhàn)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先進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zhí)行機構

  尚書臺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較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fā)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zhí)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較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較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較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較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x藏地區(qū)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并行制;漢武帝后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軍鎮(zhèn)長官節(jié)度使越設越多,發(fā)展成藩鎮(zhèn)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chuàng)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qū)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鞏固,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征: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較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光榮革命:1688年

  ○2《權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會逐漸處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責任內閣制: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較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wěn)定社會、走入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第8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衡;總統和國

  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

  行政權 總統 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總司令同,在戰(zhàn)時可行使獨裁權。

  立法權 國會 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

  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出,人數與該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權 聯邦法院 大法官由總統任命,終身任職。

  聯邦法院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2、“1787年憲法”的意義:它是世界上先進步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促進了美

  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美國建立起聯邦制國家;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zhàn)爭的成果,使美國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眾權益的《權利法案》是幾年后作為修正案補充進憲法的;它承認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先進共和國 先進帝國 第二共和國 第二帝國 第三共和國(共和體制較終確立)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行政權歸于總統;立法權歸于兩院制議會;司法權歸于較高法院,由參議員授權組成。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意義:共和派終于把眾議院、參議院、內閣、總統等關鍵性職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資產階級各個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較終確立;它使工業(yè)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法國工業(yè)資本的發(fā)展。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帝國建立:1871年憲法,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

  政體:統一后的德國為邦聯制的君主國家;

  立法權: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聯邦議會是帝國較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

  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憲法授予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是內閣首腦,擁在少有權力

  ○3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性質: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影響:

  消極影響:君主制被保留下來,容克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沒有受到根本觸動,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xù),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積極影響: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德國邁入資本主義門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德國資本主義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已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

  ○5意義:標志著德國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制度的確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性色彩。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zhàn)爭

  1、1840年6月,英軍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2、1841年初英軍強占香港島,威逼廣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先進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條約規(guī)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旅游、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燒圓明園。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guī)定: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2規(guī)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國庫;

  ○3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2、《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少有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3、《資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的。是先進的中國人較早提出的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于當時形勢未能實行。較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1、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guī)定:割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2、《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guī)定: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準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zhàn)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zhàn)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眾;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zhàn)爭蓄謀已久。

  第13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先進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先進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2、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先進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特別規(guī)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度,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3、辛亥革命意義:偉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客觀打擊帝國主義勢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1、五四運動(1919年)是一次不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封建的革命運動。

  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的口號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2、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

  3、先進次國共合作的標志是國民黨一大召開。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其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

  3、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1935年1月),成為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轉折點。

  第16課 抗日戰(zhàn)爭

  1、抗戰(zhàn)初期,國民黨在正面戰(zhàn)場組織的四大會戰(zhàn)是淞滬、太原、徐州、武漢。作用是遲滯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zhàn)爭中國勝利。中國勝利的原因是:

  ○1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

  ○2堅持全民族抗戰(zhàn);

  ○3日本發(fā)動的是侵略戰(zhàn)爭,國際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1是中國人民100多來年先進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

  ○2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重要組成部分,做出重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課 解放戰(zhàn)爭

  1、1945年10月10日《雙十協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zhàn),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

  2、三大戰(zhàn)役:遼沈戰(zhàn)役(1948年9月)、淮海戰(zhàn)役(1949年1月)、平津戰(zhàn)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統治中國22 年的國民黨政權結束的事件是解放軍占領南京。

  4、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1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2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

  ○3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3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的發(fā)展起來。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雖然失敗了,但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先進次嘗試。

  第19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寧的《四月提綱》(1917年4月),提出把俄國革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先進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質:無產階級領導,以建立體現社會公正和平等的社會制度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義: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20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先進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

  2、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主要實施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3、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實行中國先進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第21課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fā)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續(xù)十年沒有召開。

  2、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中共中央為劉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國范圍內平反各種冤假錯案。

  3、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是憲法。

  4、1984年,政府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

  第22課 祖國統一大業(yè)

  1、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

  2、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祖國完成統一大業(yè)的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3、1997年7月1日中國收回香港,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收回澳門,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

  4、香港澳門回歸的較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實力提高。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23課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主要體現在“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在請客”“一邊倒(倒向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

  2、1953年12月,周恩來找中印雙邊會談中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關系準則和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

  4、中華人民共和國先進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出現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是在日內瓦會議

  5、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也叫亞非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同:遭受殖民主義的災難和痛苦;解除殖民主義的痛苦和災難,發(fā)展民族經濟。

  異:指各國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會議的意義:加強中國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后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第24課 開創(chuàng)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內恢復了一切合法權利,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改善關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1972年,剛剛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因周恩來的邀請訪華,簽署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3、新時期黨的工作重心是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

  4、由中國主導創(chuàng)立的地區(qū)性國際組織是上海合作組織(SCO)(還有亞太經合組織)。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

  1、二戰(zhàn)后美蘇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沖突。

  2、二戰(zhàn)后,美國以經濟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歐的表現是馬歇爾計劃。

  3、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是歐洲出現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

  4、二戰(zhàn)后形成的兩級格局解體的標志性事件是蘇聯解體。

  5、二戰(zhàn)后美國在亞洲地區(qū)的熱戰(zhàn)主要是侵略朝鮮和侵略越南戰(zhàn)爭。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的原因:根本原因: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現實因素: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地位喪失;

  外部因素:美蘇爭霸的影響;

  歷史因素:統一情結的歷史淵源。

  2、“一超多強”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fā)展。

  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

  歐盟經濟政治實力增強,推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擺脫美國控制;

  日本經濟發(fā)展,實力增強,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俄羅斯國際地位提高,擁有和美匹敵的軍事力量;

  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登上國際政治舞臺并發(fā)揮越來越大作用;

  中國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提高,積優(yōu)質力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美國仍然較強大。

 


  以上就是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的高一歷史上冊會考知識總結,同學們如果有學習上的問題,請直接撥打愛智康免費咨詢電話:!那里有專業(yè)的老師為大家解答。

文章下長方圖-高三一輪復習史地政資料
立即領取中小學熱門學習資料
*我們在24小時內與您取得電話聯系
側邊圖-寒假1對1